今天是中秋节,银杏书苑特推出吟唱《满江红•中秋寄远》,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
由冯晓老师吟唱,曲调源于洪一初先生吟诵调。
满江红·中秋寄远
[南宋]辛弃疾
快上西楼,怕天放、浮云遮月。但唤取玉纤横管,一声吹裂。谁做冰壶凉世界,最怜玉斧修时节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?应华发。
云液满,琼杯滑。长袖起,清歌咽。叹十常八九,欲磨还缺。但愿长圆如此夜,人情未必看承别。把从前离恨总成欢,归时说。

快上西楼赏月,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,不够明朗。请美人吹笛,驱散浮云,唤出明月。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,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,又圆又亮。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,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?应该有很多白发。
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,长袖善舞的佳人,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。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,总是圆时少、缺时多。愿明月如今夜常圆,人情未必总是别离。我欲化离恨为聚欢,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。

赏析
这是一首中秋怀人的词,上片写赏月,以“快”、“怕”、“怜”等字领起,点急切之情,现担心之意,表爱月之心,并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,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,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,借月圆说团圆,情溢字里行间。全词即景生情,借景抒情,有情景交融之妙。
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,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。在情感节奏上,此韵一扬一抑,起伏有致。接韵借用前人故事,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,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。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,写得气势酣畅。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,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,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。但是通过“应华发”的自答就可以发现。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,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,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。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,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。
下片,词人先写满天月色的“玉液满”一句承上启下,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。但是词人的心意均不在此,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、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,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。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、缺时多一样。这一叹息,是承接着苏轼《水调派头·明月几时有》而来,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“月圆人不圆”的恨意,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,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,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。结韵出入意想,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。在这样的结韵里,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,被传递得婉转动人。
全词即景生情,借景抒情,有情景交融之妙。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,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。它的内容深受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的影响和启发,但基本表现风格各具特色——苏词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与奇特悠远的想象;而此词则快言快语,直写眼前事,心中情,现实主义特征较为明显。

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评价本词:通过这样的感情表达,读者领略到了辛弃疾这位湖海豪士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。真豪杰,其志过人,其情也必过人,信矣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