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2021年6月21日,夏至。夏至时节,阴气始生,阳气开始衰退。
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:一候鹿角解,二候蝉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夏至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,情绪上应该尽量平静,同时注意睡眠。民间在这个时候有祭神祀祖、消夏避伏、吃面条、食粽子等习俗。
银杏书苑特推出吟诵《夏至避暑北池》,由冯晓老师吟诵,源于 吟调。
《夏至避暑北池》
[唐]韦应物
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
未及施政教,所忧变炎凉。
公门日多暇,是月农稍忙。
高居念田里,苦热安可当。
亭午息群物,独游爱方塘。
门闭阴寂寂,城高树苍苍。
绿筠尚含粉,圆荷始散芳。
于焉洒烦抱,可以对华觞。
翻译
夏至这天,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,从此以后,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。
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,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。
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,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。
老百姓在地里耕作,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。
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,静悄悄的,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。
城墙高耸,城门紧闭,树木葱翠,绿荫静寂。
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,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。
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,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。

赏析
这首《夏至避暑北池》是韦应物的一首关于夏至的诗词,诗人观察细腻,描写入微,对夏天的景色做了一个概括描绘。在炎炎夏日,诗人到北池阴凉处避暑,路上看到百姓在农田里繁忙劳作,于是感叹农民是如何抵挡这炎热的夏天,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;再看到北池高墙古树,绿荫葱葱,寂静幽深,竹子青翠喜人,荷花微露红苞,不由得一些烦恼都抛之脑后。
整首诗恬淡闲适,语言简洁朴素,虽然描写夏至景色,然而却暗含对比,自己身居高位,可以寻找阴凉地方避暑,然而农民却不得不在夏日劳作,两相对比,知足常乐,一切的烦恼都可以完全不考虑。其中诗人对百姓疾苦表达了极大的同情,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,因而极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
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。韦应物属于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的典型人物,年轻时因为出身名门望族,15岁为唐玄宗近侍,出入宫闱,扈从游幸,豪纵不羁,横行乡里。安史之乱起,玄宗奔蜀,流落失职,始立志读书,少食寡欲,常“焚香扫地而坐”。后历任洛阳丞、京兆府功曹参军、鄂县令、比部员外郎、滁州和江州刺史、左司郎中、苏州刺史等,世称韦江州、韦左司或韦苏州。
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,后人每以“王孟韦柳”并称。其山水诗景致优美,感受深细,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,诗风恬淡高远,五、七绝清韵秀朗,尤以五古成就最高,而且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,颇富于同情心,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。
|